1、花圈挽联称呼:一:父族称呼:(1)祖父之胞兄弟:称伯叔祖大人,自称侄孙。
(资料图片)
2、(2)父之胞兄弟:称伯叔大人,自称脉侄。
3、(3)父胞兄弟之妻:称伯叔母,自称脉侄。
4、(4)兄嫂:称尊嫂,自称夫弟。
5、回称,贤叔,自称愚嫂。
6、(5)侄妇:称贤侄媳,自称愚叔。
7、伯父,回称伯叔翁。
8、(6)弟妇:称贤弟妇,自称夫兄,回称尊伯,自称愚弟妇。
9、(6) 祖母之父:称外曾祖大人,自称愚外曾孙。
10、(7)祖母之亲伯叔:称外曾伯叔祖大人,自称愚外曾又侄。
11、(8)祖母之胞兄弟:称舅祖大人,自称愚甥孙。
12、(9)祖母之胞姊妹:称姨祖母,自称愚姨侄孙。
13、(10)祖母之胞脉侄:称表伯叔大人,自称表侄。
14、(11)祖母胞兄弟之婿:称表姑父,自称表内侄。
15、(12)祖母胞姊妹之婿:称姨表姻兄,自称愚姨表姻弟。
16、二:母族称呼:(1)母之父:称外祖父大人,自称愚外孙。
17、(2)母之内伯叔:称外伯叔祖大人,自称愚外侄孙。
18、(3)母之姑夫:称外祖姑夫大人,自称愚姻内侄孙。
19、(4)母之亲姊妹夫:称姨丈大人,自称愚姨甥。
20、(5)母之脉侄女之夫:称表姊夫,自称姻弟。
21、(6)母胞姊妹之婿:称姨表姊妹夫,自称姨表姻弟。
22、(7)母胞兄弟:称舅父大人,自称愚外侄或甥。
23、(8)母之亲表兄弟:称表舅,自称愚姻侄。
24、(9)母之母:称外祖母,自称愚外孙。
25、(10)母胞内伯叔母:称外伯叔祖母,自称愚外侄孙。
26、(11)母胞兄弟之妻:称勐母,自称愚甥或愚外侄。
27、(12)母服内侄媳:称表嫂或表弟妇,自称表夫兄弟。
28、(13)母胞姊妹:称姨母,自称姨甥或姨侄。
29、(14) 母胞姊妹之女:称姨表姊妹,自称愚兄弟。
30、三:妻族称呼:(1)妻之曾祖:称岳曾祖大人,自称愚曾孙婿。
31、(2)妻之祖父:称岳祖父大人,自称愚孙婿。
32、(3)妻之父:称岳丈大人,自称婿。
33、(4)妻胞兄弟:称贤内兄弟,自称姊妹夫。
34、(5)妻之母舅:称内大人,自称愚甥婿。
35、(6)妻之表兄弟:称内表兄弟,自称愚表姊妹夫。
36、(7)妻之亲表侄:称贤表内侄,自称表姑夫。
37、(8)妻胞姊妹之夫:称襟兄弟,自称愚襟兄弟。
38、(9)妻姑母之子:称内表兄弟,自称表姊妹夫。
39、(10)妻胞兄弟之媳:称贤内侄媳侄,自称愚内姑夫。
40、(11)妻胞姊妹之子:称贤姨侄,自称黍子婿。
41、(12)妻母之母:称岳母大人,自称黍子婿。
42、(13)妻之族母:称岳庶母大人,自称愚甥婿。
43、(14)妻胞兄弟之妻:称姻嫂,自称姻侍生。
44、(15)妻之外祖母:称姻外祖母,自称愚外孙婿。
45、(16)妻胞姊妹:称贤姊妹,自称愚姨夫。
46、(17)妻胞姊妹之婿:称贤婿,自称黍姨丈。
47、(18)妻胞姊妹之女:称贤侄女,自称黍姨丈。
48、(19)妻胞兄弟之子:称贤内侄,自称愚夫母。
49、五:姻戚称呼:(1)祖亲家:称老太翁先生,自称姻内侄。
50、(2)父之亲家:称姻太翁先生,自称姻侄(晚)。
51、(3)亲家之父:称姻太翁先生,自称姻侄(晚)。
52、(4)子之亲家:称姻台,自称愚弟。
53、(5)婿之伯叔:称姻兄台,自称姻愚弟。
54、(6)亲家:称姻翁×老大人,自称愚姻弟。
55、(7)亲家母:称姻母×老孺人,自称眷侍生。
56、六:各亲称呼:(1)女之夫:称贤婿,自称黍岳丈或愚岳氏。
57、(2)侄女之夫:称贤侄婿,自称愚伯叔。
58、(3)女之子:称贤外孙,自称黍外祖(黍上祖母)。
59、(4)侄女之子:称贤外侄孙,自称内兄弟。
60、(5)姊妹之夫:称姊妹夫,自称内兄弟。
61、(6)姊妹之子:称贤外侄或贤外甥,自称愚舅氏。
62、(7)姊妹之翁姑:称姻太翁(母),自称姻晚。
63、(8)姑夫:称姑丈大人,自称愚内侄。
64、(9)姑母之子:称表兄弟。
65、(10)女之婿:称贤外孙婿,自称黍姻外祖。
66、(11)姊妹之婿:称贤甥婿,自称愚内舅。
67、(12)姑母:称×府姑母,自称脉侄。
68、七:师友称呼:(1)业师:称老师,自称受业或学生(门生)。
69、(2)业师之妻:称师母,自称学生。
70、(3)业师之父:称太老师大人,自称门下晚生。
71、(4)业师之母:称师太母,自你门下晚生。
72、(5)业师之子媳:称世兄嫂,自称世愚弟世侍生。
73、(6)业师之女:称世姊妹,自称世侍生。
74、(7)子之业师:称老师,自称世侍生。
75、(8)学生:称贤友贤世侄,自称友生。
76、(9)学生之父:称仁兄,自称世愚弟。
77、(10)同乡:称仁兄,自称乡愚弟。
78、扩展资料:(1)挽联,是哀悼死者、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。
79、它是对死人哀悼,也是对活人的慰勉,有其社会性,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。
80、(2)花圈和祭幛上的挽条分上下两条,右边为上联,左边为下联, 上联常用“悼念XXX”,“沉痛悼念XXX”,或“某某某千古”;下联常用“XXX敬挽”、“XXX泣挽”、“XXX拜挽”。
81、(3)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,要切合死者的地位、身份、情操和业绩,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。
82、挽联不能换用,也不能通用,这应该是挽联很重要的地方。
83、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——挽联。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每日西藏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37 联系邮箱:291 323 6@qq.com